互聯互通再擴容:可直接投資外國公司股票
互聯互通機制迎來又一“里程碑”。
3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香港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同日宣布,自3月13日起,互聯互通股票標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上交所和深交所當日還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滬港通業務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標的納入的具體條件、調整機制等作出最新規定。
博時國際代總裁連少東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擴容,在港股通中納入外國公司,在陸股通中擴大了互聯互通范圍并新增調整緩沖機制,是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重大創新,也是中國內地投資者第一次可以直接投資外國公司股票。這一變化對于互聯互通機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中國資本賬戶開放都具有重要象征意義,代表著互聯互通機制和中國資本市場開發都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推動兩地資金深度參與
根據規則,本次擴容首批將分別新增納入滬股通、深股通股票598只和436只。擴容后,滬股通、深股通股票數量分別達1192只和1336只。其中,新增納入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分別為147只和188只。擴容后,科創板、創業板股票數量分別達到214只和478只。
在標的選取標準上,滬股通基準由現行的上證180和上證380指數擴展為上證A股指數;深股通基準由現行的深成指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擴展為深證綜指。由于納入范圍擴大,為控制風險,在擴展后的指數基礎上增加了市值及流動性要求,如考察日前6個月不低于50億元日均市值(此前為不低于60億元)、不低于3000萬元日均成交金額、停牌天數占比低于50%等調入要求(上市不足6個月的按實際上市時間計算)。同時,此次擴容明確陸股通下“同股不同權”公司的納入安排。
股票調整機制的變化方面,設置半年度、月度定期考察機制和臨時調整機制,效率進一步提升。一是每年5月底和11月底對上證A股指數和深證綜指成份股進行考察;二是每月末對當月新納入上證A股指數和深證綜指的股票或者當月被撤銷風險警示的深證綜指成份股進行考察。三是沿用臨時調整機制,對于A+H股中A股的調入調出、風險警示股票和退市整理股票等類型股票的臨時調出與現行安排一致。
泰達宏利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莊騰飛指出,上述政策出臺是相關部門希望進一步深化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的機制,推動兩地資本市場的共同發展。由于過去的制度安排只劃定了一部分的上市標的,這次進一步對制度進行改進,會推動更多在港主要上市外國公司和更多滬深上市公司股票納入標的范圍,有利于兩地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和健康發展。
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互聯互通機制從啟動至今已經走過近9個年頭。Wind 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滬深港通北向累計成交金額為95.47萬億元,其中滬股通45.74萬億元,深股通49.72萬億元;南向累計成交金額為33萬億元,其中滬市港股通18.63萬億元,深市港股通14.38萬億元。
連少東指出,本次滬深港通的雙向擴容雖然只納入了歐舒丹(00973.HK)、新秀麗(01910.HK)等4家外國公司,但從長遠來看,一方面有利于互聯互通交易品類的進一步多元,另一方面對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相互融合、吸引更多外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加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平安基金研究部葉芊指出,將恒生綜合指數內符合條件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國公司股票納入港股通股票標的范圍,意味著內地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外國公司,這是互聯互通機制的重大突破,雖然納入公司數量有限,但也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
嘉實基金指出,目前公募跨境業務包括QDII、QFII、RQFII、互認基金等。此外,“跨境理財通”開閘,公募基金被納入其中,成為境內外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基金產品的重要渠道。未來,隨著持續的ETF互聯互通的投資者教育,使用ETF作為投資工具的投資者會越來越多,“ETF通”有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投資通道。
“當前,參與互聯互通的ETF產品多為寬基ETF,以及新經濟領域的行業主題ETF,隨著市場制度與環境的完善,將有更多符合資格的ETF產品被納入,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特色化產品和服務?!奔螌嵒鹩嘘P人士說。
對基金投資者而言,雙向擴容有利于投資策略的不斷豐富,給投資者帶來更多元的產品。
莊騰飛指出,此次調整進一步提升兩地市場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南北向投資者可投資標的范圍將有顯著提升。外部券商初步測算,北向資金和南向資金可投資股票標的市場規??赡軐⒃鲩L10%至20%,有利于公募基金進一步挖掘兩地市場的投資機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多潛在回報的可能。
中融基金表示,標的范圍擴大后,成份股覆蓋將由滬深大、中盤股票進一步拓展至中、小盤股票。成份股數量大幅提高為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多成長型、創新型資產配置選擇,可以吸引更多境外資金入市。
從投資角度看,嘉實基金認為,當前行業核心關注點仍是財富管理主線和投資類業務,在權益市場復蘇中的業績彈性。而全面注冊制推動下的投行業務“井噴”,將成為證券板塊中長期最具確定性的增長機會。2023年,以注冊制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改革提速有望成為行業價值回歸的直接催化劑,業務創新亦將為盈利增長開啟想象空間,行業中長期發展前景繼續向好。當前,證券板塊整體估值仍處于近年較低位置,且券商間估值分化較前期加大,頭部價值標的的交易價值愈加凸顯。
全部評論